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千呼万唤,提了近两年时间的“粤港澳大湾区”构想终于落定,一个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大湾区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城市群,已经呼之欲出。19日A股开盘,粤港澳大湾区板块强势爆发,板块内多只个股涨停,可见大湾区受到的关注度。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究竟有怎样的背景和发展前景,又将会带来哪些机遇呢?
大湾区的前世今生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九个位置相邻城市,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形成“9+2”的城市格局。
最初提出大湾区的概念,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前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先生曾倡议以美国旧金山湾区为指标,建立“香港湾区”或“港深湾区”,以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其后,不同学者陆续提出不同湾区,包括伶仃洋湾区、万山群岛湾区和广珠澳湾区的概念。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而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意味着粤港澳经济合作从2017年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成为了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有其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战略意义。资深粤港澳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国世平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分析。
在经济意义上,珠三角制造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逐渐转型升级,正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中级阶段,需要与港澳地区联动,才能获得更多的优化发展机会。而港澳两地则面临着土地不足、人口密集、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和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等问题,需要通过与珠三角的更紧密合作才能寻求更多经济发展空间。所以,粤港澳三地的融合协作至关重要,是今后国家打造更高水准的国际经贸和科技合作的新平台。
从社会意义上说,粤港澳三地市民同宗同源,风俗语言相通,民间往来一直频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通过通关、社保、医疗、教育、休闲生活等制度安排,让三地市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祉。
而在政治意义上,粤港澳三地深度合作的障碍在于“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当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有利于协调好粤港澳三地内多中心 城市的定位、分工和矛盾,成功构建“一国两制”下区域协同发展的世界样本。
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又一重大探索,为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大湾区的定位与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这五大定位面向全球,展示了粤港澳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代表中国与世界级湾区一较高下的重要地位。如此高调的定位,全国其他地区未曾有过。国世平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一书中这样阐释:“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打造全球其他区域经济体一样,其目的在于对该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大湾区的定位中,突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它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同时,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亦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思路。国世平分析,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倡议,其实施离不开与沿线各国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对于内地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过去专注于国内市场,国际化意识往往并不强烈,而与之相对的,香港与澳门的许多机构在处理国际企业事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如果将粤港澳大湾区比喻成“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桥梁”,那么“桥梁”的一端连接着世界,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开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平台作用。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 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而到2035年,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将全面建成。
对标国际一流的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即可看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作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的前景。由广深港高铁与珠三角组成一小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与目前的几个国际一流湾区相比,区域优势、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土地面积毫不逊色,有着自身雄厚的资源和港口群,一旦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再加以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便可缩小甚至赶超与国际一流湾区存在的人均水平、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差距。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方面的优势,借鉴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未来的世界级湾区,必将有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席之地。
大湾区带来的新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是广东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
随着粤港澳大湾规划最终落地,大湾区建设相关的众多产业毫无疑问将受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详细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造业和服务业、物流以及经贸等方面的未来蓝图,这些行业将是大湾区规划的最大受益者。相关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可牢牢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行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在投资机遇,存在于几条主线中。首先应关注基建。湾区建设,基建先行,基建投资来源于广东和香港与澳门的联通,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建设落地,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另一方面来源于广东省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湾区内城轨、高速公路、机场、环保等行业公司都可重点关注。
其次应关注港口物流。湾区的建设必将促进贸易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广东省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82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比重为24.5%。如果加上香港贸易中心每年8万亿元左右的进出口(含转口)贸易额,大湾区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基地。在这条主线,可关注大湾区内的港口、物流、机场。
再次,金融是大湾区的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以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一带一路”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圈。可关注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创新等相关领域。
最后,从规划的方向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将依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驱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粤港澳大湾区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并集聚形成了ICT及科研产业集群。大数据、半导体、云计算、金融、生物医药、休闲服务等领域有望诞生领先企业。
随着大湾区规划的出台,人才、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不断加强输入和整合,“世界新硅谷”的目标就在不远处。未来国际一流水平的粤港澳大湾区,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