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生长”的海珠,正塑造着“创新岛”的新气质。
4日2日,广州市海珠区重磅发布海珠创新岛“1+6+1”产业政策体系文件(以下简称 “海珠创新岛十八条”)。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力求有效管用、简便易行,将助力海珠进一步打造懂市场、懂企业、有温度、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目前,海珠正聚焦海珠创新岛核心定位,全面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为此,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紧扣“创新”二字,突出服务功能,以新兴产业、新兴平台、新兴人才为主,涵盖了对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资本和创新人才六大类奖励。其中,增量贡献奖上不封顶、广州全市首奖科创板、人才评定“市场化”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先试先行、引人注目。
“对于创新,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突出政策的引领效应。”海珠区委书记马正勇说。
既拼政策力度,也拼创新强度,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另辟蹊径,对政策数量做“减法”,对扶持力度做“加法”,对实施效果做“乘法”,将海珠区原有政策体系删繁就简加以“浓缩”,以建立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扶持政策,力求看得懂、记得住、易传播,实现在全国政策体系中强有力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亮点1
做“减法”
聚焦“创新”力求简便易行
如何做到有效管用、简便易行?对此,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另辟蹊径,做起“减法”,以实现实施效果的乘法效应。
目前,创新岛是海珠的核心定位,也日渐成为该区的区域新形象。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紧扣“创新”二字,力求提升该政策在全国的显示度和影响力,能被“一眼看到”。
为解决很多好政策“养在深闺人未识”、淹没在众多政策条款中不为人所知的问题,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在政策数量上大做“减法”,将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中所需的政策扶持,删繁就简,最后“浓缩”为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资本和创新人才六大类奖励,力求看得懂、记得住、易传播。
“做减法”也意味着更聚焦。该政策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力求每一条政策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体现对产业的选择和扶持,真正突出政策的引领效应,最终实现“乘法”效应。
在扶持对象上,该政策突出扶大、扶优、扶强,提高对于重大总部企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奖励门槛和奖励力度,通过集中财力和提升效率,让头部企业能发挥好产业带动力和虹吸效应。
在产业选择上,该政策根据《海珠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重点扶持海珠区五大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会展和文化旅游,突出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鼓励与导向。
目前,海珠创新岛已初步形成“一区一谷一湾”的创新布局,即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琶洲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谷、海珠创新湾。此次,该政策在空间选择上也同样聚焦“一区一谷一湾”,如为“一区一谷一湾”的产业用地企业设立专项扶持,避免“撒胡椒面”,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从整体上来说,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紧扣最新经济形势和产业布局,时效性和针对性非常强。”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制定团队相关负责人说。
亮点2
做“加法”
增量贡献奖上不封顶
做“减法”的同时,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也在扶持力度上做起“加法”。与“减法”力求简便易行的思路不同,“加法”要求有的放矢。
增量贡献奖上不封顶是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的一大亮点,也是做“加法”的直观体现。增量贡献奖上不封顶,这意味着企业对海珠区作出的社会经济贡献越多,能够得到的奖励也越多,企业将与海珠一起共享发展成果。
此前,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制定团队在调研时发现,不少政策在重奖新落户企业时,常忽视存量企业,被诟病“忘了老朋友”。而也有政策以税收为导向,往往造成对头部企业“锦上添花”有余,对中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
对此,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以增量贡献为标准,兼顾了稳定存量和挖掘增量。例如,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在奖励总部企业时规定,对新落户的区总部企业,符合条件的,连续3年给予落户贡献奖,并分3年给予累计最高100万元的办公场地租金补助。同时,也规定对存量的区总部企业,符合条件的,最高根据其对本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增量的50%给予贡献奖。这意味着,一家达到条件的总部企业,不仅在落户时可获得相应奖励,以后在海珠持续创新发展,也将持续得到奖励。
针对“一区一谷一湾”,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也在政策扶持上做 “加法”,凸显政策的叠加效应。以琶洲试验区为例,新政策除了按条件和要求,保障并供给好广州市最宝贵的临江一线产业用地以外,还鼓励总部企业在琶洲地区落户集聚,大幅提高资金奖励标准,提供医疗、教育、交通、户口等配套资源的有效长期供给。
同时,紧扣产业发展规划,海珠也将在琶洲试验区打造若干专业服务基地,支持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税务、广告、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企业落户琶洲试验区,给予较大力度的资金奖励和租金补贴,推动完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
亮点3
多“首创”
全市首奖科创板、首创创新研发奖励
创新意味着破解前人没有破解的难题,作出前人没有过的贡献。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也勇于先试先行,多项制度属于全市首创。
去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此,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也迅速出手,在广州市首创科创板上市奖励。该政策提出,对于在科创板上市的本区公司,最高可奖励350万元,以政策大红包鼓励和引导企业抢抓科创板战略机遇。
为何在广州全市首奖科创板企业?紧跟趋势之外,更因为适合科创板的企业也正是海珠急需的企业。上交所在推荐指引通知中明确,保荐机构应当优先推荐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医药等行业的科创企业,这正与海珠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除了以真金白银支持科创型上市以外,海珠创新岛十八条还首创创新研发奖励,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开展产学研联动为创新创业注入新动力。
“对于和海珠区协议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考核指标后,最高能拿到1000万元奖励。”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制定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广州全市力度最大的创新研发奖励政策,其有利于构建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研发创新方式,全面提升海珠区创新动力。
对科技金融和创新研发的奖励也是海珠以往政策的一脉相承。去年年初,海珠区先后针对科技初创企业和风投机构,出台全国首创的“集中性投资后补助资金池”政策和全市扶持力度最大的风投集聚区发展政策,旨在解决科技初创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得到企业广泛关注。这一政策也在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中得以保留和优化。
目前,中国首个风险投资大厦已在琶洲保利天幕广场挂牌,落户在这里的风投管理机构最高可以获得3300万元的管理规模奖励。去年,国际联合研究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广州创新中心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科研创新项目相继落户海珠。
“未来,海珠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创新气质也将得到进一步彰显。”海珠区区长李海洲说。
亮点4
重人才
产业精英评定“市场化”
针对人才这一创新创业的关键一环,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也奉上了一份“支持创新人才集聚”的奖励大礼包,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除了资金奖励,在制度创新上,“CSO首席服务官”(专人专责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也会为每一位被引进的人才提供“户口+公寓+住房+学位+医疗+交通”的一揽子安家服务。
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在人才奖励的部分,包含了对“产业领军人才:杰出领军人才、名家巨匠;产业精英: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金融高级专业人才、成长型创业人才和初创型创业人才”等两大类七小类人才的奖励计划,力求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针对“什么是人才”这一见仁见智的问题,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也大胆“放手”,推动产业精英评定“市场化”。
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制定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眼中的人才与企业眼中的人才未必一致,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企业自身最清楚,所以新政策在人才评定上选择相信企业,由企业自主评定、申报,而受理部门负责好材料审查。
对人才的重视也体现在“切蛋糕”方式的改进上。如对产业精英所在企业获得的贡献奖“大蛋糕”,至少有一半都被“切”给人才,让人才共享发展成果。
同时,在人才服务上,海珠区定制了由“户口+公寓+住房+学位+医疗+交通”六大件构成的“安居乐业大礼包”,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确保人才能够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其中,不少制度是广州全市独有,如产业领军人才的教育保障不设名额限制、按需分配,区卫生健康局专门组建新部门、为企业做好贴身健康保健服务,交通保障方面的广州车牌补贴等。
亮点5
产业招商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
海珠创新岛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招商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近来,海珠区招商增量逐步显现,经济活力稳步提升。2018年,海珠区新引入77家优质企业,其中包括8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和16个中国500强投资项目。海珠区产业招商团队在工作中发现,除了政府引领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多的招商项目是在各类社会力量的参与下成功引进的。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南方总部落户海珠就是由专业招商机构提供、海珠区产业招商团队跟进,最终实现了成功落地。2018年,这家公司实现近300亿元工业产值,成长为广州市排名前20的工业领军企业。
总结以往经验,此次,海珠创新岛十八条新设招商平台奖励,各类社会专业机构和区内已落户企业每引进一家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最高能够享受600万元的资金奖励,借全新的招商激励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以提升产业招商效率与质量。
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制定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项目的引进,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调动活化利用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借力、借资源招商。海珠区希望借《外商投资法》的出台,加大国际化产业招商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海珠区发展,打造国际化的创新岛。
■一线案例
打通政策申报
“最后一公里”
新政申报可一窗对外一口受理一键申报
“以前部分政策奖励申报繁杂,有的企业为了避免麻烦甚至愿意舍弃。”海珠区投促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如今这一情况将成为历史,他们将实行“一窗对外、一口受理、一键申报、网络流转、集成服务”的办理方式,以保证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发布的好政策可落地、可兑现。
具体来说,海珠区在新政发布的同时,将同步推出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的专项申报APP和海珠区产业扶持政策申报服务平台,统一政策宣传、申报、受理、解答、兑现等全方位渠道,实行“一窗对外、一口受理、一键申报、网络流转、集成服务”的办理方式,打造个性化、便利化、懂企业的营商环境,让政策申报不再繁杂。
“电脑端的平台是为了方便提交电子材料,手机端的平台是为了方便实时查询进度。”据海珠区投促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可以通过网站、微信服务号浏览产业政策、接收精准推送、实时申报及查询状态,后续补充材料都在网上进行,通过后台实质审核后,再去统一窗口递交纸质材料。
此外,服务平台上还设有CSO首席服务官“集成超市”,细分为首席服务官、首席工商官、首席税务官、首席建设官等,企业留言或电话咨询后,服务官会在24小时内予以回应。后期,服务平台还将探索增加重点楼宇与园区、法律咨询顾问等对接通道。
“确实很方便!”小吴是海珠区一家电商平台公司的会计,她试用服务平台后表示,注册登录服务平台后,以往政策繁杂的十几个申报过程,现在只需通过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全流程的操作。
目前,该服务平台已搭建完毕,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将在4月3日召开的2019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海珠分论坛上正式上线。“后续还将制作微信小程序版本,届时一部手机即可完成政策申报。”海珠区投促局的工作人员说。
■热点问答
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制订团队:
打造懂市场、
懂企业、有温度、
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问: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制订有何背景?解决了哪些此前政策存在的问题?
答:目前,海珠区正按照“老城市新活力”和“出新出彩”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海珠创新岛核心定位,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将海珠区打造成“两个重要窗口”的一颗明珠。
为海珠创新岛建设给予政策支持,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筹谋已久,海珠区委、区政府调动了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区投资促进局等13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历时半年时间精心修改推出。
在制订政策和调研企业的过程中,海珠区根据以往的政策“短板”对症下药。原有的政策较为零散,涵盖面虽广,但效用不高;条文虽详细,但较为繁琐;申报流程虽清晰,但略显复杂。为了进一步打造懂市场、懂企业、有温度、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构建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扶持政策,全区13个部门重构原有政策体系,浓缩成现有的18条。政策突出“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同时,高标准扶持琶洲试验区,把创新平台放在突出位置,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创新中心。
问:海珠创新岛十八条在增量贡献奖上不封顶,出于哪些考虑?
答:增量贡献奖上不封顶是海珠创新岛十八条的一大亮点,此前不少政策追求“最高”的噱头,部分金额设置过大,存在难兑现的风险。海珠创新岛十八条根据海珠区的实际情况,增量贡献奖以增量为标准,从增量中切“蛋糕”奖励企业,保证了可落实,避免了开“空头支票”,上不封顶也充分地调动了新落户企业和存量企业的积极性。
此外,海珠创新岛十八条中的不少政策也是在广州全市先试先行,都是围绕“创新”二字制订的,非常聚焦。同时,海珠创新岛十八条所涉奖励补助的受理、兑现由区投资促进局负责,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它们只需对接这一个部门即可,后续政策申报的配套也将越来越完善。